晚上跟學長閒聊這兩天民調一落千丈政府的新政策,

捷運站內部可以面交網拍物品,不然會被罰1500~7500元不等,

他說,對我來說影響比較顯著的應該是汽機車怠速三分鐘未熄火也要罰金,
怠速三分鐘,的舉證呢?
想來好笑,警察得在你旁邊待超過三分鐘,而且得拿著錄影機『至少』錄三分鐘你證明怠速,

這可妙了!現在紅綠燈,一天到晚等候時間破百秒,再加上個前後等前車啟動的時間,三分鐘也很正常,這些官僚們真的都傻了嗎?通通扒殆加上控固力去了是吧?!

算了。來個沒能力的總統,加上沒肩膀的行政院長,我們能期待什麼更好的嗎?
沒有期望,比較不會失望。

話說~聊著聊著學長說....

在台灣,“環保“已經算是一個髒字了。矯枉過正………(省一句)

矯枉過正………ㄟ~你這樣講不對喔!台灣是帝制國家。

遇到理直氣壯的人在質疑,就變呆子。幹,我還帝雉咧…………

天子說的話就是天說的。人家皇帝的幕僚決定的事情,就是皇帝決定的,沒可能會錯的。

他馬的,我的土雞比帝雉好吃啦………看是要燉人參雞還是烤雞,都比帝雉好吃。

虹媽媽昨天煮的山藥雞超好吃。

大龍國小學生還真可憐,跳舞昏倒還被人說該練身體………

皇帝要你死,你能不死嗎?


 

後話:玩笑話說的很感慨,蔣介石當年不想當皇帝嗎?
我想他是想的,不然不會有那麼多行館別院,中正紀念堂不會蓋的那麼像帝陵,
可是這傢伙『理論上』應該知道,參加祭孔大典有可能會衍生出的問題,
事實上,從小念大龍國小,我不認為歷年總統不參加祭孔大典儀式沒有原因)
馬英九遇上這群阿諛奉承的傢伙,真有那麼一點自以為是帝王的感覺。

但跳八佾舞還是六佾舞,我不認為跟馬英九有直接關係,
我主觀認定李永萍應該有阿諛奉承的想法,因為馬英九要到場,
所以把編制較小的六佾舞改為八佾,跳六佾舞的人員編制比較小,
根據我的印象,小學四、五年級以前,教師節的祭孔大典都還是跳八佾舞,
但跳八佾舞的人數幾乎是六佾舞的一倍,年紀比較小的時候,高年級班級人數比我們多一些,
這些每年在祭孔大典上跳八佾舞(或六佾舞)的佾生,都是大龍國小,樂生則是明倫、成淵國高中的學生,
以前跳佾舞的幾乎都是品學兼優男生(因為孔子說過,唯女子、小人難養也。所以『以前』佾舞不收女生)
因為訓練過程幾乎是全年無休,每天一大早就得去練佾舞,
體力、耐力也絕對是重點訓練項目,否則不可能負擔祭孔大典上,大清早一整場佾舞跳下來所需要消耗的體力。而且在教師節前我忘了是一個月還是兩個月的時間,每天早上五、六點就要到校練習,因為祭孔大典開始的時間都很早。
記得小學五、六年級的時候,大龍國小佾舞隊還出國表演過。(還是比賽,應該是表演吧!)

 

這次看到有人昏倒,還有一個說法是,因颱風祭孔大典延期,
馬英九決定參加把原先的六佾舞改為八佾舞,
聽起來有點神奇,我無法確定跳八佾跟跳六佾舞的人數如何在短時間湊出來,
如果是,人數差距頗以大(如果不算其他,只算佾生,也得從六六三十六,增加為八八六十四人)
那就真的很難不去猜測台北市政府這種行徑不是吹捧奉承馬英九,
加上又有小朋友在跳佾舞時昏倒,表示這些佾生的訓練不足,
這幾年大龍國小為了十億元的改建,違背了很多『文化、教育』的理念,
捧著台北市政府奇怪的政策亂轉,會有阿諛奉承的態度出現,好像也不是什麼值得意外的事。

僅此,記錄一筆記憶,順便哀悼一所即將消失的百年老校,和即將消失的台北歷史與文化。

台北市大龍峒既失去了可愛的蘭州派出所後,被掩埋了另一個史前遺跡,現為六藝廣場,
欲拆除(還是已拆除?)的明倫堂,可能(還是已經)被改低的『萬仞宮牆』
(因為由一群不懂台北歷史文化的人來掌控台北文化歷史,不斷的拆除老建築,企圖用偽裝的外殼欺騙無知的民眾,總有一天,台北會只剩下虛偽的框架、空殼,失去原有的歷史和文化。)

佾舞起源:

據記載,齊武帝,永明三年(485年),“有司奏宋元嘉舊事,學生釋奠先聖先師禮”,“今當行何禮?用何樂及禮器?時從希議,用元嘉故事設斬懸之樂,六佾之舞。”可見,東晉時期祭孔釋奠已採用斬懸之樂,六佾之舞禮制。

斬懸之樂其記譜方式,現已無從可考,而六佾之舞,均有史料記載。春秋之時,在天子使用的樂舞之中,其行列是有一定規格的就其縱橫行列而言,諸侯六行,行六人;大夫四行,行四人。而天子八行,行八人。就使用樂舞而言,“天子用八,諸侯用六,大夫用四,士用二”。八佾舞,八行八列,共64人,用來祭拜皇帝祖先,屬於祭祀的最高級別。六佾舞,六行六列,共36人,用來祭拜諸侯極宰相。

古代佾舞具有嚴格的等級限。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,使用佾舞是要嚴格遵循禮制的。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,是可忍,熟不可忍。”季氏是大夫,只應使用四佾,而違犯規制,使用八佾舞,當然作為封建禮制,是不能容忍的。在唐以前,祭祀孔子,一般使用的六佾之舞。唐開元二十七年(739年),子被封為文宣王,順仲春、仲秋祭孔時,採用人的“八佾舞”。

宋代建隆元年(960年),宋太祖更周樂舞之名,文舞還神之名,各春天逐宣室之舞。亞獻、終獻使用武舞。舞工128人,八佾十六列之制,文舞生64人,武舞生64人,合計128人。唐宋以後,孔子祭典,一般均採用帝王禮制。在宋代祭孔活動中,常命太常樂工數倍用官架樂歌《宣聖禦贊》作祝詞:

大哉宣聖,斯文在茲,帝王之式,今古之師,志則春秋,道由忠怒,賢於堯舜,日月共鑒,唯時載雍,戢此武功,肅昭盛議,海寧聿崇。

在清光緒以前,祭孔樂舞的禮制是無定規的,或使用六佾,或使用八佾,這主要根據當時統治者對孔子和儒家文化的推崇程度而論。如明代的不同時期則有“六佾”或“八佾”之不同禮制。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,明王朝頒釋奠儀式,二十六年(1393年)又頒佈頌大成東於天下,至成化年間,一直沿用“六佾舞”。

明成化九年(1473年)明王朝又將文廟釋奠儀式改為“八佾舞”。明成化十二年(1476年),“增豆籩各為十二”。“凡文舞,雲門、咸、池、大韶在庭賓階之右位,為六列,施英韶而舞之,各有四表,表距四為節綴,各六十四合,用三百八十四人”。“六列”、“六十四合”表明明朝曾通用“六佾舞”。明洪武六年(1373年),詔定“舞六佾”。明嘉靖九年(1530年),也是使用“六佾”。

清順治至清光緒中期,清政府沿用“六佾”之制上丁祭孔。清光緒三十二年(1906年),又詔定祭孔升為“大祀”,“改八佾舞,行帝五禮”。於是“八佾舞於庭”以後又出現在祭孔禮儀之中,一直流行到1949年前。

祭孔樂舞的容以頌揚孔子生前的業績為主,是樂、歌、舞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。其樂源於孔子所推崇的“韶”;舞源自“夏”;詩來自隋代牛弘、蔡的創作。樂曲八音齊全、古樸純正、典雅悠揚、金聲玉振。舞生三十六人左手執龠(音“樂”),以龠為舞具,取吹之器以立聲之意;右手執羽,秉羽則取飾物以立容之意。預備姿勢為雙手在胸前相交,合成“十”字形。第一個舞蹈造型,代表一個字。歌生唱完一句歌詞,樂曲奏畢一節,舞生正好完成一組動作,舞姿剛勁舒展,具有雕塑之美。樂生共四十五人,演奏的樂器有古箏、古琴、笙、笛、簫,以及早已在舞臺上消失的,如箎(音“遲”)、損、柷、敔(音“語”)、編鐘、編馨等。祭孔禮儀過程與樂舞相結合,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國學祭孔特色,給人以崇高的藝術享受。主祭官、陪祭官、執事官、樂生、舞生、歌生百餘人表演,場面宏大,古樸嫺靜。

反倒是那個部分讓我覺得是對馬英九行帝王之禮......走中門......
為什麼他是總統就應該以帝王之禮行之?
孔廟的大成門也可稱「儀門」,是進入大成殿的主門。
循古制大成門的中門只有在祭孔的啟扉儀式中才開啟,或是古時皇帝或是狀元才可經由大成門中門入孔廟。

過去帝王代表天,所以行帝王之禮,等同於跟天,自然禮遇由中門進,
狀元是科舉制度的第一名,應是學識淵博,所以禮遇他走中門,也算是一種獎賞,
現今不是帝制,說總統貴為一國元首,等同於皇帝(等同於天?!),
我覺得有點牽強,如果不是極權統治或者帝制,怎麼看~總統走中門,都是...莊孝維,
那些總統等同於過去帝王的說法,都有獻媚,過渡解釋的嫌疑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eciviliz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5) 人氣()